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 在中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古代“元旦”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但是,颛顼提出了元旦概念,并没有确定“元旦”这一名词。中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历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从汉武帝起,规定春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对“元旦”比较早的记载,在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诗作《介雅》中可见到。里边提到“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很明确说明它的“开端”意义。唐朝时,房玄龄等人负责修《晋书》,里面出现了有关“元旦”的记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2025年元旦放假时间:2025年1月1日(周三)放假1天,不调休。作为公历新年第一天,元旦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它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象征着新生和新的希望,也寄予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期盼。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一词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历法规定什么时候是元月(即正月),元旦就在那个月的第一天,如阴历“正月一日”、阳历“1月1日”等。从语言生成学角度来看,元旦是一个合成词,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元,始也。”其意指的就是首位、首次、开始等;而“旦”是一个象形字,意指地面或水面上升起一轮太阳,寓指太阳正在冉冉升起,后来引申为天亮、光明、白昼之意。“元旦”二字组合起来指的是一年之中的首月首日,即每年的第一天,后人在此基础上对元旦加以演绎和拓展,称之为“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在中国历史上,“正月一日”有许多称谓,如“正月一日”在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2、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 Lantern Festival(龙灯节直译)。 3、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间) Tomb-Sweeping Day. 在那个时候,孩子们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可以从父母、祖父母、叔叔、婶婶等那里收到很多红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