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龙,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第九、十二届人大代表、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原党委 在连江县的蔚蓝海岸线上,筱埕镇官坞村的小渔村里有一位深受渔民爱戴的人大代表,他叫林哲龙。作为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第九、十二届人大代表、官坞村原党委,他始终是渔民心中的“领航者”。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海洋渔业资源日益衰退,捕捞效益下降,渔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给这片曾经富饶的海域蒙上了一层阴影。林哲龙觉得,作为渔民出身的人大代表,自己必须站出来,为渔民发声,为国家建言。 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在2011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林哲龙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议案和建议,呼吁国家关注沿海渔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海洋渔业资源修复、渔民转产转业、现代养殖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些不仅体现了他对渔民生产生活的深切关注,更展现了他作为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有脚不踏官坞角,有女不嫁官坞郎。”这句话曾经在黄岐半岛广为流传,也是曾经的官坞村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海水养殖是当地支柱产业之一,林哲龙通过多番调研,认识到单靠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难以实现村民的富裕梦,也难以改变官坞村整体面貌,只有通过推进渔业科技创新,实现渔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带动渔业经济发展。 为此,林哲龙带领渔民通过大力发展育苗养殖产业,走上了科技兴渔的道路。近年来,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官坞村的海带育苗和养殖产业迅速崛起,不仅实现了产量翻番,质量也大幅提升。他积极投入研发,与国内外重要的科研机构、高校开展技术攻关,培育出“黄官一号”“黄官二号”“闽优一号”“无边海带”“克隆海带”等8个新品种,年可供养殖面积30万亩,占全省总量70%,占全国总量50%,远销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填补了我省藻类种苗出口的空白。此外他还引进了绿鲍、红鲍原种300多粒,开展“福鲍”良种选育,培育了家系和红鲍、黄鲍、皱纹盘鲍等8个新品种,年培育“福鲍”新品系成品苗3亿多粒,成为当地渔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不断减少和捕捞成本的增加,传统捕捞方式难以为继。为了帮助渔民实现转产转业,林哲龙积极带领渔民探索新的产业路径和发展模式。 一方面,他鼓励渔民发展休闲渔业和海洋旅游业。利用官坞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渔家乐和民宿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渔家生活。渔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渔民带来了收入,还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另一方面,他推动渔民积极参与海洋渔业资源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通过建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恢复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倡导渔民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捕捞方式,减少对海洋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推动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渔业。 代表有任期,为民无止境。林哲龙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履行代表职责,为渔民发声、为渔村发力、为渔业发展建言献策,为福建建设“海上粮仓”以及“海上福州”贡献代表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