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昌财富私董会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受启昌老师邀请,来到这里跟大家做一场关于投资、商业和人生的分享。 我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王冠亚,目前是一名私募基金经理。在投资之外,我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三本译著,分别是《巴菲特的嘉年华》《比尔·米勒投资之道》《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以及一本著作,也就是《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2025年,我还会有一本译著出版,那就是《沃伦·巴菲特:从投资家到企业家》;另外,2026年的出版任务,目前也有了初步安排。总体而言,这种忙碌而充实的状态,让我觉得非常愉悦。 刚才的自我介绍,相信大家都听到了一个高频词:巴菲特。没错,我是巴菲特的铁粉。世上有人信佛,有人信道,如果说我有什么信仰,那肯定是价值投资。今年5月,我会第四次前往美国奥马哈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这是属于我们的“朝圣之旅”。 我是价值投资的受益者,现在也成为价值投资的宣扬者和传播者。大约在一周以前,巴菲特发布了2024年致股东的信。其中提到一组数据: 1965~2024年,伯克希尔每股市值年化增长率约19.9%,同期标普500指数(含股息)年化收益率约10.4%。 这组数据的时间跨度长达60年。按照年化收益率计算,伯克希尔每年跑赢指数大约9.5个百分点。那么,60年累计跑赢指数多少呢?我们来看另一组数据: 1964~2024年,伯克希尔每股市值累计回报率55023倍,同期标普500指数累计收益率(含股息)391倍。 1964年的1美元,投资伯克希尔会变成55023美元,投资标普500指数会变成391美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0.71%,连零头的零头都没有,这就是复利的威力。 依靠着在伯克希尔的投资成功,巴菲特积累了巨额财富。截至目前,伯克希尔市值约为10000亿美元。按照巴菲特约15%的持股比例,他当前的身家大约是14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00亿元。 这还是巴菲特自2006年以来不断大额捐赠的结果,假如他没有捐钱,他现在的身家大约是3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500亿元。 3300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如果每天让你搬运1000万元,要连续工作644年,7*24小时全年无休、风雨无阻才能全部搬完,相当于从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一直搬到现在。 巴菲特今年95岁,他积累了千亿美元的财富。回望当年,巴菲特积累到第一个1亿美元,大约是在48岁;积累到第一个10亿美元,大约是在59岁。 对于巴菲特而言,从零到1亿美元,花了48年;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只花了11年。虽然时间大幅缩短,但后者赚到的财富绝对值却是前者的9倍。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一种感觉:人生的第一个100万,是不太容易赚到的;等赚到了100万之后,你会发现人生从此一片坦途,赚钱似乎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儿。 其原因在于,在积累第一个100万之前,大多数人是没有赚钱经验的,而且没有资本,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赚钱。每年存10万的线万。 而当我们有了100万积蓄之后,如果辅之以正确的投资理念,每年靠100万就能赚到10万元,相当于一个劳动力。而且,此时大概也掌握了财富运行的一些规律或门道,明白财富的增长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我在从事投资之前,曾在金融监管部门工作过,也就是拿着一份公务员的收入。那时做的就是加法,今年存5万,明年存10万,这样积累财富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后来我辞去公职,从事投资之后,会发现财富的流速很快。投资做的是乘法,赚到20%就是财富乘以1.2,赚到100%就是财富乘以2,上一期的收益可以迅速转化成为下一期的本金,积累财富的速度会快很多。 正是因为投资做的是乘法,所以我们要竭力避免亏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两组等式: 翻倍了,只要来个腰斩,瞬间打回原形;涨了10倍,只要下跌90%,瞬间打回原形。 增长2倍、10倍多难呐,下跌50%、90%却很容易。所以,巴菲特一直讲:“投资的第一条原则是不要亏损,第二条原则是不要忘记第一条。” 我第一次读到巴菲特的话时,觉得这不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么?然而,当我对投资的理解越来越深时,我觉得巴菲特说的真是至理名言。 所以,朋友们请记住,投资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不亏钱。不亏钱,才能保证财富始终沿着正向的复利增长。 2024年9月,受情绪面和资金面的影响,A股出现了一波暴涨,每天都是高开高走,持续了大概一周。“十一”假期过后,我记得非常清楚,10月8日开盘居然出现了大盘涨停的疯狂局面。 按照,这么好的行情,很多人都赚到钱了吧?其实不然。因为绝大多数人,是10月8日冲进来的,他们不但没有享受到上涨带来的喜悦,倒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下跌带来的痛苦。 还有一批人,扎扎实实赶上了这波上涨。然而,由于他们前期亏得太多,即使有这波上涨助攻,他们也只是勉强收回了成本。 真正赚到钱的是哪些人呢?就是那些在股市底部保住本金的人。我记得那一波股市暴涨之前,我们的基金净值大约是1.09,也就是赚了9%,略有盈利;随着股市的上涨,我们的基金净值迅速上涨至1.29,现在依然保持在1.20以上。 财富的复利,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核心就三条:本金越多越好,时间越长越好,收益率越高越好。当然,我们不要片面去追求收益率,因为投资的收益率是有天花板的。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10%~15%的年化收益率是可以去努力追求的;超过15%的年化收益率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汗水。 按照“72法则”,即便年化收益率只有10%,7年也可以翻番。我们假设一个普通人,30岁,拥有10万元本金,这是个不高的门槛,大多数人都能达到。那么,他的财富轨迹是怎样的呢? 这还是在没有新增资金、仅靠初始的10万元本金“利滚利”得出来的结果。假设每年还有一些新增资金投入,在65岁(也就是退休年龄)积累到500万元,是轻轻松松可以达到的目标。 65岁时拥有500万元,虽然说不上有多富有,但是完全可以满足过上非常体面的退休生活。还可以给孩子们发发红包,又不用看孩子们的脸色,可以说是非常有尊严的、高质量的老年生活。 然而,我们想想,现在那些65岁的老年人,有多少人能拿得出来500万元呢? 在座的朋友们都非常年轻,大家30岁的时候肯定不止10万元,我们按100万元算吧,那么只要我们有一些简单的财商知识,对复利有基本的认知,那么我们到65岁时积累到5000万元的财富,那是个大概率事件,这足以让我们过上中等偏上的生活。 2002年,我在《少年文学周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稿费20元。那一年,我13岁,20元真是一笔不小的巨款,相当于我一个星期的零花钱了。 2016年,我参加《楚天都市报》的征文比赛,荣获特等奖,奖品是澳洲九日游。我跟团去了悉尼、布里斯班、黄金海岸,当时我心想,原来写作还可以赚钱啊! 2017年,我给一家著名的公众号自“拾遗”投稿,获得了3000元稿酬。说实话,当时是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啊,没想到一篇文章还能这么值钱。 2021年,我参加金石致远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财经写作大赛,荣获第一名,当时给我颁发的奖金是300000元。迄今为止,这是我知道的单篇文章所能获得的最高奖金。 其实,写作给我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因为我写公众号,很多读者看我的文章,并转化成了我的私募客户,近半年来的募资规模就接近1亿元。在传统的银行、券商等渠道代销模式下,募集1亿元的渠道费用大约就要花掉上百万元,而我们的募资成本近乎为零。 从20元到3000元,再到300000元,甚至现在上百万元的经济价值,看起来是资金的复利,实际上是认知的复利。因为我一直在写,写得越来越快,写得越来越好,价值也就越来越高。 还是以我的写作为例。2011~2016年,我在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了5年,当时我的岗位主要就是写各种各样的文字材料,给省政府汇报的,给兄弟单位沟通的,给下辖机构通知的,不一而足。还有很重要的一类,就是领导讲话稿。 2016年底,我辞去公职后,算了算5年下来写的文字材料,大约在50万字左右。也就是说,1年10万字,每月1万字。当时的感觉是:我怎么写得这么多? 以现在的标准再去衡量,我的感觉是:我怎么写得这么少?居然5年才写了50万字,这只相当于我现在一年的工作量。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芒格为什么一周能读20本书》,一周读20本书,意味着一个月80本,一年1040本。在我认识的人当中,读过1000本书的人已是凤毛麟角,更遑论每年都读1000本书了。 为什么呢?因为一开始,不懂的知识太多了。拿投资来说,读了巴菲特,就顺带会了解格雷厄姆、费雪、芒格,甚至凯瑟琳、B夫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基本上都会涉及到十个知识点的延伸。就像一个圆,接触的知识面越广,不懂的知识也就越多,书也就越读越厚。 还是拿投资来说,当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再翻开任何一本讲价值投资的书,发现无非就是老生常谈的“安全边际”、“市场先生”这些内容。 在这个阶段,我们每学习一个知识点,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一个圆,当我们的能力圈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很多知识点都会落入到能力圈以内,书也就越读越薄。 对于芒格来说,他早就阅书无数。一本书拿到手里,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对于已掌握的“重合”知识可以快速略过,把重点放在少数未知领域即可。 由于复利效应的存在,认知和财富的增长并不是等比例增长的。比如说,你读了10本书,不一定会反映在收入上;读了100本书,发现收入只增长了一点点;但是等到你读到500本书以上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收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读了5本、10本书之后,发现没有带来收入上的即时回报,于是感慨“读书无用”,直接放弃了自我学习和进阶。 其实,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读的书还没有到临界点,还没有引起质变。再熬过一段艰难的时光,往后就是柳暗花明,前程似锦。 假设我们找到了一家好公司,我们对它进行深度研究,发现可以长期持有。那么在价格不贵的情况下,我们有10万元的时候可以买入,有100万元的时候还可以买入……而在此期间,由于我们对这家企业有基本的认知,投入的时间是越来越少的,回报却是越来越丰厚的。 在座的朋友们可能不一定做投资,但你肯定有自己的职业和专业。如果我们能理解认知的复利,那么我们最好的职业规划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在自己的行业专研的时间越长,形成的护城河就越宽广,就越是不容易被替代,越能在人才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溢价。 20年前,可能大家都还在读小学或中学。可是,你现在跟你的小学或中学同学还有联系么?我猜即便是有,那也很少。 20年前,我读高二,当时我有三个玩得很好的同学;到了大学,大家都在武汉读书,基本上每周都聚一次;刚参加工作那会,起码每个月还见一面;再到后来,有的结婚生子,有的天南海北,基本上就不再有联系了。回想我跟那三个同学的最近一次聚餐,居然都是在四年以前。 20年前就认识,现在仍然保持联系的熟人,我倒是有一个,那就是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刚才跟大家分享了,我喜欢写作,语文成绩一直挺好的。当时,他经常拿我的作文当成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我一直对他心怀敬意和感激之情,直到现在,我们因为都在武汉,还经常一起吃饭聊天,追忆当年,特别惬意。 可见,长期的相处是不易的。仔细想想,是因为长期的相处,对双方的要求都很高。两人必须要同频,还要能给彼此提供价值。 我们看巴菲特和芒格,他俩就是人际关系的典范。巴菲特和芒格是1959年认识的,当时巴菲特29岁,芒格35岁,此后两人一直是很好的朋友,直到芒格以99岁的高龄辞世。巴芒的友谊维系终身,持续时间长达64年。 认识时间长、接触多、交情深,带来的好处是交流的摩擦成本低。巴菲特对芒格使个眼神,相信芒格很快就能体会个中深意,反之亦然。 我觉得非常幸运的是,现在我的周围有一大批巴芒爱好者。由于大家三观一致,气质相投,即使是首次见面也像老友一样,显得分外亲切。我还认识一些大咖,比如《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作者唐朝老师、《一个投资家的20年》作者杨天南老师,跟他们的交情都在5年以上。相信10年、20年过后,我们仍然会是非常融洽的关系。 也是因为认识到人脉的复利,我倾向于广结善缘。据说,李嘉诚办公桌下压着这么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说白了,就是要正向积累人脉的复利。你如果得罪了一个人,你得罪的可不止他一个人哦,可能是他周边所有的关系。 随着互联网所带来的社交便利,我们的人际交往也变得越来越快餐化。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样的场景,在一个饭局上,大家互不认识,一边吃着喝着,一边互加微信。加完微信之后,八百年不联系。过一段时间之后,连是谁都记不起来了。这样的人脉,其实是无效的。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有一次吃饭,邻座的那个人问我:请问你怎么称呼?我说,你都不认识我,那你怎么天天给我朋友圈点赞?这样的“点赞之交”,不可能碰撞出任何火花,对我们的事业也鲜有助益。 所以啊,鼓励大家结交新朋友,更鼓励大家维护老朋友。我们要把新朋友变成老朋友,不要交了新朋友,就丢了老朋友。 我和启昌老师是2024年认识的,他给我寄了自己写的两本书,我一看,同道中人啊!所以启昌老师邀请我来深圳,我非常愉快地答应了,相信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对于很多新手来说,本金非常有限,这时在投资上花费大量时间是不划算的。道理很简单,你只有1万块钱,研究来研究去,刚好又碰到了个牛市,哇,股票翻倍,赚了多少钱呢?一万元。还不如人家证券账户里一秒钟的市值波动。 并不是只有投资股票才叫投资,投资自己也叫投资,甚至是更重要的投资。我每年都会去奥马哈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有个招牌活动就是5公里的健步跑,主题就是“Invest in Yourself”,跑步嘛,锻炼身体,当然是投资自己。 朋友们,如果你的年龄在30岁以内,建议你把主要的时间用在提升自我上。你学金融的,去考个CFA;你学会计的,去考个CPA,都是很好的选择,有助于你在职场快速提升薪水。在钻研本专业之余,有空再学习和研究一下投资就好。 按照“一万小时定律”,一个人至少需要五年,才能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22岁大学毕业,或者25岁研究生毕业,在职场踏踏实实工作5~8年,那么到30岁的时候,会有一份不错的薪水。拿到高薪,实际上就是在积累投资的本金。在股市,拿1万再赚1万是很难的;但在职场,多拿1万奖金却很容易。 正是因为本金不多,所以很多新手特别渴求高收益率。他们有个“朴素”的愿望,叫“一夜暴富”。一夜之间,突然变得很有钱了,那不是高收益率是什么?在资本市场,短期内炒概念,赚5倍10倍的故事特别吸引眼球,也是这个道理。 这段时间最火的电影,大家都知道,是《哪吒2》,票房破百亿,跻身全球电影票房榜前10名。跟着《哪吒2》一起火的,还有概念股,比如光线元。9个交易日,股价上涨4倍多。从高点下来,现在又下跌了40%,投机者损失惨重。 所以,咱们不要去追求那个“一夜暴富”。通常而言,妄图“一夜暴富”的人,最后往往落得个“一夜返贫”。 可见,绝大多数人都在追逐更多的本金,更高的收益率,很少有人在意时间的价值,而时间恰恰是最重要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现在有100万元,收益率15%,你赚到了15万元;你很努力地将收益率提高到了20%,比从前多赚了5万元。 十年之后,你有了1000万元,你只赚到了10%,轻轻松松也有100万元入账,相当于你10年前的总资产。 所以,我们应当在意的,不是当下取得多高的收益率,而是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复利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财富增值速度,会大大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个说法,巴菲特99%的财富都是50岁以后赚到的,90%的财富都是60岁以后赚到的。这并不是因为巴菲特到后来收益率变高了,而是因为时间让复利爆发出了巨大的威力。 我和身边很多朋友都有一种感受,就是做了价值投资以后,整个人心态会变得很好。因为我们笃定,哪怕现在还不够富有,但未来终将富有,相当于将这种富人的身份认同感提前享受了,这种感觉非常美妙。 刚才讲的是,投资的复利需要时间。其实,认知的复利、人脉的复利同样需要时间。 认知的复利:有位年轻人问身边的老者,公元457年是哪朝哪代?老者淡定地回答,是大明。年轻人一听就笑了,大明是1368年才建国的,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老者仍然笃定地说,是大明。年轻人查了查资料,大明是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年号,公元457年正是大明元年。老者对中国历史精细研究的颗粒度远甚于年轻人,年轻人学识浅薄却不自知。时间的鸿沟,造就了认知上的巨大差距。 人脉的复利: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早年曾去过纯果乐总部,给它的CEO肯恩·巴恩贝提出过各种财务建议。后来,巴恩贝主动给苏世民打电话,说有家公司想要收购纯果乐,问他能不能接这个业务。第一次见面,通常不会有深度合作。但关键合作的第一步,往往是从建立联系开始的,此时展现出自己良好专业素质的能力非常重要。如果给对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接下来没有交集了,实际上会丧失很多机会。 高开低走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3岁就成了皇帝,12岁因为“张勋复辟”再次坐上龙椅,28岁成为“伪满洲国”皇帝。一生三次登基,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纵观溥仪的整个人生,他从皇帝到战犯,再到普通公民,从极致绚烂到归于平淡,尝尽了人间悲欢冷暖。 大起大落型:吴晓波老师《大败局》一录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从发迹到辉煌,再走向没落的故事。比如健力宝集团的李经纬,德隆控股的唐万新,他们都曾“气吞万里如虎”,但最终“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年发迹,却晚景凄凉,只留得一些江湖事迹,成为坊间茶余饭后的谈资。 全身而退型:美国著名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管理富达麦哲伦基金13年间,管理规模从1800万美元增长至14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9%,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由于管理规模巨大,其间彼得·林奇一共买过15000多只股票。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林奇最终选择了在1990年急流勇退。 住在益田威斯汀酒店刚好正对着“世界之窗”2006年我考上大学的那年暑假曾到此一游一晃就是19年呐! 东山再起型:我翻译的《比尔·米勒投资之道》,其主人公米勒是跟林奇齐名的基金经理,曾创造了连续15年跑赢标普500指数的骄人业绩。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米勒大举买入反身性很强的金融股,最终损失惨重。不过,遭遇了“滑铁卢”的米勒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选择了重整旗鼓,现在他依然运作着自己的私募基金。 渐入佳境型:2023年11月,芒格以99岁的高龄辞世。盖棺论定,芒格走完了非常圆满的一生。然而,芒格的一生是顺顺当当的么?其实不然。29岁时,芒格和第一任妻子离婚;31岁时,芒格的儿子因白血病而去世;50岁时,芒格管理的基金连续两年遭遇大跌,折损70%......然而,芒格始终保持乐观,人生也渐入佳境,早年的不顺都已经隐入了历史的尘埃,留下来的只是深刻隽永的智慧和享誉全球的美名。 哪一种人生范式最好呢?可能各有各的想法。在我看来,渐入佳境型的人生是最值得追求的。这样的人生,虽然起点平平,但是每天都在进步,事业越做越大,生活越来越顺,日子越来越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天享受的都是超过昨天的巅峰体验,直到生命终点的那一刻,达到人生的最高峰,实在是太美妙了! 此情此景,不禁想到一个网络热梗: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哈哈哈哈!谢谢大家!满满的情绪价值! 2月下旬,启昌老师在微信上给我留言,问我是否能来参加启昌财富私董会3月份的线下大课分享。缘起是启昌老师的私董会成员老齐,刚好也是我的读者。通过老齐的链接,我和启昌老师互赠了各自出版的书籍,对彼此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在答应启昌老师之前,我的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启昌老师都是我第一次见面,而他私董会的朋友们,我更是素昧平生。我们之间能产生激烈的碰撞,擦出美好的火花么? 没想到的是,分享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也超出了大家的预期。我跟大家分享人际关系的复利,讲到了巴菲特和芒格的友谊。1959年,巴芒初相识。自此以后,他们的友情维系终身,一直到芒格去世。分享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温馨、感人的场景:我想到了芒格去世不久后,巴菲特在2023年致股东的信里,开篇一整页都是纪念芒格。即使芒格已经听不到了,巴菲特还是真诚地表达:芒格之于我,如兄如父;我想到了在2024年巴菲特股东大会现场,开场VCR回忆了芒格的一生;巴菲特在回答股东提问时,朝着身边的格雷格·阿贝尔,依然习惯性地问:“查理,你怎么看?”我想到了2024年参加伯克希尔旗下“Invest in Yourself”5公里跑步活动,沿途的指路标牌,全是芒格的卡通画像,以及他的经典名言;我想到了2024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购物节现场,为了纪念芒格,“书虫”的展台卖且只卖一本书,那就是《穷查理宝典》。这一版,去掉了所有的插图,显得庄严肃穆;我想到了巴菲特在2024年之股东的信里,依然习惯性地使用“查理和我”的表述。即使芒格的肉体已逝,但他的精神俨然与巴菲特同在,与伯克希尔同在......太多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突然我有点情绪失控了,当着300多人的面,在台上潸然泪下。台下爆发了热烈的掌声,鼓励我继续把话讲完。我觉得我有点失态,没想到,等我下台休息的时候,一大群朋友围了上来,纷纷表达对我的谢意。几乎所有的朋友都指向一点:我觉得你特别真诚。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好温暖。大家的表达都特别有温度。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下面我想选取其中一位朋友Sylvia的现场反馈跟大家分享: “冠亚老师好~我是今天上午在启昌私董会大课上听了您的分享,虽然不知道您会不会看到这篇留言,但也想要表达一下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您分享的感谢~其实我并不是私董会的成员,是我妈妈把我拉来上课的,而我对于金融投资等等与钱有关的问题上十分没有概念,甚至还有些偏见,类似您说的红领巾更鲜艳了的对于金钱的道德审判。 所以原谅我在您刚分享的前半部分的时候脑袋真的很懵(也可能是早起叠buff),但是当您讲到巴菲特和芒格友谊的部分没忍住潸然泪下的时候,我突然间也跟着落泪了,明明也没有听的很认真来着,但当时真切的感受到的是:好一个真性情鲜活的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哭的稀里哗啦的老师啊!您对于他们感情的共情理解以及羡慕让我很受触动,可以说是您的眼泪直接触发我想要继续听您更多的思考的机关。 听完您的分享以及和启昌老师的对谈之后,我很想要感谢的是,好像那些我对于钱和金融的偏见和偏执在一点点消失,原来也有您这样儒雅文艺心怀理想和感性的金融从业者,真的很喜欢您的谦虚、您讲述时的娓娓道来和对客户朋友的成人达己,虽然我的金融知识还在0的阶段,可能还暂时读不懂您的一些专业内容,但也还是也很希望能从您身上学习到更多真善美的带着温度的处事之道和对于人生的更多思考。 本来是想在现场去和您表达感谢的,但时间没来得及,所以就期待下次还有机会能够在线下活灵活现的听到您的分享啦!祝您平安喜乐 万事顺遂~”读到这段留言的时候,我内心又泛起一阵感动,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启昌财富私董会真是个有爱的集体。在现场以及会后,大家纷纷对我表达赞美和认可,让我受到了深深的精神滋养。最糟糕的人际关系,莫过于彼此消耗;而最美好的人际关系,莫过于相互滋养。我真的被滋养到了!深圳之行,我觉得值,特别值!感谢老齐,是你作为牵线人,串起了我和启昌老师之间最初的相识和相遇,你是一切美好的起源;感谢启昌老师,你勤奋上进,积极主动,不屈于命运本来的安排,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我命由我不由天”;感谢梦纯,悉心地安排了我在深圳的一切事务,哪怕凌晨两点还在回消息,其敬业态度令我肃然起敬;感谢成甲老师,我在2017年就读过您的《好好学习》,如今我们同台演讲,也让我看到了努力的意义和价值;感谢尚毓老师,你毕业于名校清华,就职于名企腾讯,却不安现状,在你身上,我看到了创业的勇气和决心;感谢主持人Elena和张帆,两天的大课,你们既是主持人,又是学习者,专业干练,保持了会场的井然有序;感谢启昌私董会的所有朋友们,你们充满善意的反馈和回流,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更加坚信:做人不仅仅要有态度,更要有温度。回程的时候,我受“大同说商业”主理人宽大同老师之邀,到他的茶室一叙。我看到窗外的远山和绿树,心里泛起一阵感动,我给Elena发了一条信息:“下午去拜访一位朋友,远处蓝天白云,郁郁葱葱;室内鲜花怒放,生机勃勃,空气里似乎流动着旺盛的生命力~” Elena很快就回了我一条信息,并发了一张配图:“刚结束了线下课,有些疲惫。走出酒店,抬头却不经意撞见夕阳和云朵给的浪漫,鱼鳞般散落在天幕上,镶着金边,像这两天线下课里的各种不期而遇,美好又治愈~” 真的特别美好。感谢互联网,让我们这样一群人,跨越千山万水,在这里相遇、相识、相知,产生各种各样、奇奇妙妙的化学反应。会后,虽然我们各自踏上了归程,但鹏城一聚,会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山水相连,心意相通,我们后会有期。祝愿所有参会的朋友们: (责任编辑:admin) |